金秋时节,丹桂飘香。在灵官镇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,人们常常能看到党员干部在和脱贫户促膝谈心。这一场场水乳交融的情景是灵官镇党委构建“135”工作机制,探索“党建引领+基层治理”服务群众的一个缩影。 如今,在灵官镇竹木市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,只要一提起安置点党支部,居民们无不伸出大拇指,称赞不已。 “一个核心”强治理、凝聚合力提效能 灵官镇竹木市场安置点是祁东县最大的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,安置对象涉及12个村200户689人。搬迁群众基数大、分布广、底子薄,基层治理有“难点”,搬出地“鞭长莫及”管不了、搬入地“有心无力”无法管;服务体系有“堵点”,基层党组织、群众主观能动性作用发挥不够;乡风文明有“痛点”,部分群众生活陋习难改。 治理强不强,关键看支部。灵官镇党委政府深谙此理,在县委组织部的精心指导下,按照“群众搬到哪里,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”的原则,在集中安置点成立党支部。支部建立以后,搬迁群众有了“主心骨”,由党支部书记任总网格长,支部党员任网格长,楼栋长任网格员,实现“网格长—网格员—搬迁户”的网格管理机制,形成“层层负责,一抓到底、灵活运转,协调高效”的治理格局。 “三支队伍”促发展、基层治理精细准 “政治路线确定好之后、干部就是决定因素”。做好“党建引领+基层治理”,离不开一批素质过硬、经验丰富、热爱基层的干部。灵官镇坚持党建引领核心地位,把党支部阵地建设成为安置点便民服务中心,组建“三支队伍”,拓展为民服务渠道,搬迁群众下楼即可享受基本公共服务。 建强社区工作者队伍,做服务群众“带头人”。选拔21名思想素质好、文化水平高、有服务意愿的搬迁户组建业主委员会、监督委员会、车间管委会、担任楼栋长,参与到安置点日常管理服务。
建好社区网格党员队伍,做服务群众“知心人”。把党支部8名党员分配到红祁岗哨网格内,根据底线守护机制的要求设岗定责到底线守护岗。